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经济
当数智化遇上普惠金融:打破数字鸿沟,赋能中小微企业
发布时间:2022-06-06 17:19:09 文章来源:壹点网

编者按: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银行传统的风险理念已不能完全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切实需求。与此同时,许多行业依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严峻形势。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资源与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正在改变我们的经济社会,重构金融服务模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数智金融应运而生。数智技术与金融的结合推动产业金融的发展,进一步缓解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助力其高质量发展。

导语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金融与产业互促的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重要命题。

随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拉动,各个产业对金融精准注入的需求不断提升。同时,金融机构积极实践数智化转型,着力将零售金融客户的数智化服务经验迁移至产业客户服务领域,深度洞察用户需求,创新产品服务。在产业数智化和金融数智化渐行渐近的过程中,产业数智金融应运而生。产业与金融互促发展

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催生和促进数智金融的服务供给,数智金融的服务提升也将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形成双向赋能。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新时代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意,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一环,对金融企业来讲是一项重大的历史责任。

当前,普惠金融也是缓解金融供需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助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举措。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基数庞大的中小企业,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调动社会各方,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力量。中小企业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将氧气和营养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使其保持旺盛的机能。中小企业的独特及普惠作用在于,它把社会生产、流通,以及居民收入和消费等广泛串联起来,实现了有效的循环,用强大而众多的循环支持国内国际双循环,并且惠及全社会。

中小融资挑战与肇因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同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过去几年,人们津津乐道于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模式,并视之为普惠金融。而我们要解决的是千百万家承担着就业和经济建设任务的中小企业问题,与格莱珉银行主要资助妇女、扶贫济困不同,而且其仅依赖于落后的人工服务方式和有限的信息沟通,无法提供高效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在我国不可持续。更何况,我们已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正在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要解决的是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可持续问题,是服务面更广,服务层次、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更高的普惠金融,并且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的国家行为,成为实现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个高度是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的。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有四个方面:小、少、散、难。小指的是企业太小,甚至有的企业找不到、看不着,是在一个胡同里面、在乡下偏远的山区;少是个体需求的贷款量太小,难以给金融机构提供动力;散是指像天上的星星那样分散,让金融机构很难顾及;难是贷款条件不具备,贷款审查难,催债也难,这对金融机构来讲是个现实的问题。

从世界各国的企业来看,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共性的,在我国也同样,生命周期短,抗风险能力弱,而且缺少规范的财务报表,缺少抵押物,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主体,导致难以获得融资服务。此外,涉及小企业融资的公共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公共服务手段、公共信息响应等方面还存在着完善的空间。信息系统的公共建设现在也不够,甚至有些方面还不足或者没有,信息竖井、“信息孤岛”现象在一些省市依然存在,信息的碎片化导致信息的集成难度很大。从金融供给端来看,各类金融主体在敢贷、能贷、愿贷的服务能力与供给的效果方面差异比较大。当前尽管初步形成了多种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但还存在着不衡、不充分,整体的资金供给规模和服务覆盖面仍然有很大的潜力。普惠金融数智化突围

从国际上看,普惠金融的概念是2005年提出来的,这确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2016年G20峰会上讨论并通过了三个关于普惠金融的文件:《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G20中小企业融资行动计划落实框架》,从普遍原则上指出要重视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金融需求,在成本可负担的基础上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近十年,数字普惠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实践和认知是金融业科技进步和经营理念转变的结果,顺应了数字时代的脉动。在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各类主体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科技赋能、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加持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也正逐步得到解决。到2020年末,我国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和用户数量和2015年底的相比,均实现了翻一番。

近十年来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采取的措施,包括利用金融科技、数字化和流程再造,回过头来看,和国际同行相比,能够大面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应该说非中国莫属。在金融科技方兴未艾和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我们应该还有能力做得更好,我们已经处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艰难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金融科技在疫情持续期间表现出的非接触性持续服务能力,使我们运用数字技术服务中小企业更有信心和动力。

创新技术持续精进

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还有很多事情是我们可以持续改进的,首先是信息集成。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数据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多元的数字化信息进行汇集成,基于算法和模型将信息转化为信用,成为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前提基础和信息集成,这在数字化普惠金融方面更为重要。其次是流程重构。普惠金融产品的背后需要复杂的授信管理、业务模式、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模型和流程支撑,科技赋能要在调整内部生产关系和企业级建模以及流程重构上多下功夫,在企业级的技术架构上,集成主体、集成服务、集成工具和集成应用,这样才有了企业服务载体和依托,才能真正实现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和可持续性。

除此之外,还有数据要素管控,要防止“数据孤岛”和数据壁垒,推进数据要素的流动、流通和交易,现在这个方面还没有大规模开展,让数据更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市场价值和存在价值,形成数据要素市场,鼓励和支持包括银行在内的各方将数据作为资产进行社会化生产和交易,来提升数据的价值。四是场景化服务,以作为重要的模式来支持,加强线上的建设,形成服务的场景,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今后从建设到场景化服务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一个重要方向,进而以开放银行方式,广泛连接形成整个社会服务的大的生态体系。最后是“三新”结合,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演变密切关联。根据创新创业的主体和创新要素的变化趋势,持续改进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方法。

在这些要素的共同的作用下,数字和普惠金融的有机结合和践行,一定会改变普惠金融的行业面貌和经营模式。

未来数智金融创新

丰富数据要素的供给

数据要素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除了企业数据外,还需要广泛连接政府及第三方信息,持续引入公共数据,搭建国家级信息数据共享,形成数字化的生态共同体。

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

要让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做到无处不在,就要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不能因小而不为,应该让普惠金融“横向到顶、竖向到底”,使普惠金融能够惠及众多的中小企业。在这方面金融科技需要加强,一是依托金融科技来推动数字普惠业务架构的优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化、物联网等技术工具来降低整体的运营成本;二是要构建场景金融,不是单一的一个,而是要有一个场景,几个加在一起能够形成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综合化的金融场景;三是技术共享,大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可以共建数字化的生态,深化技术合作,推进创新。同时,金融科技方面的新型风险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通过抢占渠道汇聚大量的信息流,甚至有的机构把它做成数据的寡头或者生态的垄断。比如新技术带来的业务、技术和网络的三重风险的叠加,所以完善相应的数字金融的风险监测、预警和管理体系,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完善多元数字化的普惠金融供给体系

银行应该加强数据化运营,持续推进线上的改造和下沉的服务,在提供线上服务的同时也要发挥好线下网点的优势,特别是银行这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线上和线下联动,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综合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机构应找准自身在普惠金融当中的地位,利用科技力量、优势,灵活机动形成有利的互补。另外,金融行业当中的保险、信托、租赁、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应该积极参与数字普惠金融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需求。

完善监管政策

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普惠并没有实质性消除金融业的风险,无论是传统风险还是新金融风险,包括科技风险和未来的数字化转型的风险,还会带来一些新的监管方面的挑战,需要完善与数字金融相适应的监管政策,在鼓励创新和有效防范风险之间找到衡。一方面可能要给予适度的容忍,激发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实践,对金融科技等节点性介入的机构,应该适配相应层级的管理。另一方面根据数字普惠发展的态势来调整监管方式,比如建立跨部门的金融科技协调监管小组,创新运用监管沙盒,在充分理解数字普惠技术模式和服务业态的基础上要跟进监管,同时还要关注数据安全问题。数字普惠金融加速了信息的运用,可能也容易带来信息的泄露风险,而监管机构应当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出发,统筹规范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主体搭建数据安全管理框架。结语

金融乃经济之活水,与产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金融既是产业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缓解产业痛点,引导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抓手,二者的相互渗透存在着逻辑上的必然性。

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的数智化全面推动了产业体系在质量、效率、动力方面的变革。数智科技在金融领域的不断应用促进了产业体系的畅通循环,深化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数智金融愈发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开放性和化使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拓宽,而随着金融与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加深,产业的资金和配置需求得到满足和优化。

金融数智化能为产业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有效降低金融风险,使产业链上的产业组织更好地享受金融服务的红利、注入发展新动力。

作者: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 王洪章

内容来源:《数智金融与产业赋能》

出品人:阿里云研究院高级战略规划监 任妍

关于阿里云研究院

阿里云研究院定位是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数智化转型智库机构,汇集多名来自数字科技头部企业、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和国家高端研究的资深专家,以“定义行业、洞察态势、拓展赛道、引领心智”为愿景,以“著书立说布道场,数智驱动新增长”为使命,以“引领数智化转型新思想”为目标,致力于“用科技探索新商业边界”。

研究领域涵盖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产业互联网,以及数字政府、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等政企各行各业数智化转型路径及商业实践,关注前沿科技趋势、数字创新、数字治理、新基建等方向。依托指数分析、战略顶层设计、行业数智洞察、产业研判、案例透视等多类型研究产品,阿里云研究院联合国家科研机构、顶尖智库、头部高校、行业协会、咨询机构、投资机构、合作伙伴和客户,拉通阿里巴巴集团各事业群,共拓研究新生态。与全球知名商学院共同开设数智创新学院、新国潮品牌加速器、新增长实验室等项目,举办高端企业家和高管培训,培育面向未来的数智化创新领袖。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精彩文档:
最近更新:
热文
焦点